第九章
第九章
求万物一体之志“隐居以求其志”①,求万物一体之志也。
“通过隐居来追求志向”,追求的是万物一体的志向。《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 孔子说“志于仁”。所谓“立志”,便是把自己安顿在仁义上,一言一行合于道义。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居仁由义”。《论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都不会违背仁,无论造次颠沛,都必定依仁而行。所以,得君行道,居仁由义,担当道义;不能得君行道,便隐居,并且隐居不是逃避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居仁由义,担当道义。
2. 心斋先生所说的“隐居之志”就是“曾点之志”。心斋先生说:“曾点‘童冠舞雩’之乐,正与孔子‘无行不与二三子’之意同,故‘喟然’与之。”“童冠舞雩”,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曾点的志就是以后退居山林,和一些成人(冠)儿童(童)一同纵情山水。孔子听后十分感慨,说自己认同曾点的志向(喟然与之)。心斋先生认为,曾点的退居山林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避世隐居,而是与冠者、童子在山林游学。儒者得君行道,也是在行道;退居山林,也是在行道——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身边人,进行“言传身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行不与二三子”,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展现在二三弟子面前,作为“言传身教”。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儒者都不存在与世界隔绝的情况,不会“离群索居”。儒者和万物是一体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所考虑的只是宇宙整体的生生不息。得君行道固然是为了宇宙整体,隐居讲学同样是为了宇宙整体,而不是为了个人逍遥的“离群索居”,此即“万物一体之志”。
3.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在面对“不善”的时候,有“见不善如探汤”的人。意思是,遇到不善,就仿佛把手伸进滚烫的水里,避之惟恐不及。还有一种“隐居以求其志”的人。既然时局无法让自己站出来践行自己的志向,那就归隐起来通过另外的方式践行自己的志向。孔子说,第一种人,我看到过这样的人,听到过他们的言语;第二种人,我只听到过他们的言语,而没有看到过那样的人。言语之间,让人感觉到这第二种人既不容易见到,又深为孔子所推崇。这两种人,姑且用两句话形容: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心斋先生更希望我们能立志做第二种人。(对于“穷则独善其身”,我仅取世俗之理解,即:不得志则不管世事,只把自己做好。实际上,在《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也是通过修身而被世人了解,从而有教化世人的作用,绝非与世俗隔绝。《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先师常云:“学者立得定,便是尧、舜、文王、孔子根基。”
学者有了要做圣人的志向之后,才可以和他谈论真正的学问。先师阳明先生常常说:“学者如果志向树立得坚定,他的人生就是植根于尧、舜、文王、孔子的生命境界上的。”
1. 这一条讲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人有其与生俱来的气质,有无法选择的家庭环境,有学历规定的受教育程度。这是因缘际会给我们的一条道路。常人往往按照这条道路过一辈子。这条道路是常人生命的根基。
阳明先生说“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孔子,每个人都有良知,都向往圣人的生命。正是因为如此,一个懦弱的人,很可能因为一时良知的发现,做出刚强的事情。一个虚伪的人,很可能因为一时良知的发现,做出真诚的事情。这“一时”的生命,就不再根基于世俗的自己,而是根基于尧、舜、文王、孔子。这就是人生的改弦易辙,另起炉灶。这就是所谓“造命”。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考哪些证[图]
- 考研失利后,该不该参与春招?[图]
- 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吗[图]
- 理货员岗位职责是什么?[图]
- 做公关如何维护与媒体的关系?[图]
- 教师资格证合格证明有效期过了需要重考吗[图]
- 常用EXCEL函数公式,你掌握了几条?[图]
- 汽车修理工的职责是什么?[图]
- 多轮面试耗时费力,真的有必要吗?[图]
- 教师就业前景及形势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