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先秦至汉初的“礼记”与戴圣所编纂《礼记》的关系吴承仕《经
这些先秦至汉初的“礼记”与戴圣所编纂《礼记》的关系,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认为,后者(戴圣编《礼记》)犹如“晚出之丛书”,而前者(各种《礼记》来源)则如“稍古之丛书”,这可以算是一个贴切的比喻。(二)选编成书汉宣帝时期,戴圣与其叔戴德都在学官讲授《礼》。从今本《仪礼》可知,各篇备载的仪节虽然十分具体,但这种行礼如仪的节目单,难免枯燥乏味。而传世“礼记”,累积了历来儒家学者的精彩阐释,对各种仪节
这些先秦至汉初的“礼记”与戴圣所编纂《礼记》的关系,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认为,后者(戴圣编《礼记》)犹如“晚出之丛书”,而前者(各种《礼记》来源)则如“稍古之丛书”,这可以算是一个贴切的比喻。
(二)选编成书
汉宣帝时期,戴圣与其叔戴德都在学官讲授《礼》。从今本《仪礼》可知,各篇备载的仪节虽然十分具体,但这种行礼如仪的节目单,难免枯燥乏味。而传世“礼记”,累积了历来儒家学者的精彩阐释,对各种仪节赋予精神与意义,可让平板无奇的礼单变得生动,深化礼意,因此二戴选编适用的礼学参考数据,而成大、小戴《礼记》,作为讲学的辅助材料。
(三)定本流传
戴圣虽然编纂了《礼记》一书,但为了配合讲学需要,篇目未必始终相同,因此定本未必在西汉就已成形。到了东汉,郑玄为三《礼》作注,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经过名重士林的经学大师郑玄作注,使《礼记》的可读性更加提高,于是有了定本《礼记》流传至今。
三《礼记》的内容与分类
今本《礼记》共四十九篇,其中《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因篇幅较长而分上下篇,实际为四十六篇。本书因篇幅之限,无法全部注译,因此依今本《礼记》篇次,略述各篇内容要旨如下:
.《曲礼》上下:略记吉、凶、军、宾、嘉五礼仪文,兼及日常洒扫应对进退之法。
.《檀弓》上下:杂记各种行礼故事,尤以丧礼为多数。
延伸阅读:
- 食物保存需谨慎 法媒指出不宜用放冰箱的食物[图]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常识手册 上班时如何做好防护[图]
- 狐臭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推荐祛狐臭的小偏方[图]
- 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在那里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图]
- 俗话说“水火不留情”要是某个家庭或地区一旦发生火灾得不到及时[图]
- 随后刘裕开始实践他收复中原的抱负公元年刘裕亲率大军北伐后秦北[图]
- 哑哑声乌鸦叫声旧说谓王氏兄弟对人行拱手礼同时口出声致敬叫“唱[图]
- 樱桃经雨 乎则虫自内生人莫之见 之用水一碗浸之良久其虫皆[图]
- 孔子说“被称为千里马的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图]
- 《续搜神记》 “晋武帝世 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 遇一毛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