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俗易懂对每条计策都有详
该书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俗易懂,对每条计策都有详细的智慧解析,并分别从政治、军事、商业领域辟加了妙趣横生的中外谋略案例。本书一改俗规常势,以新的视角和立意对古典计谋做现代释析;以谋略故事为主体,加深读者对计谋的感受和思悟。严密的逻辑结构,精辟的谋略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令人深刻感悟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不仅开阔视野、丰富谈资,更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三十六计》原书的原解部分文字又过于艰深晦涩,难于理解,版本亦繁多冗杂,所以在编著该书过程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人在防备周密时,更容易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人就不会产生疑惑了。密谋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并不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最公开的事物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一定要在无人的地方进行。在深更半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都是愚蠢、鄙俗之人常干的勾当,真正的智谋之士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开皇九年,隋兵伐陈,便是运用“瞒天过海”的典例。隋将贺若弼统兵驻防江岸,每次移防时,他都把部队调往历阳城集中,并且大张旗鼓,营帐蔽野,声势浩大。第一次时,陈国以为隋将大举进兵,便调集全国兵卒准备迎战。后来发现隋军只是在移防,陈国便把军队遣回各地。隋军后来屡次移动部队,陈国便习以为常,不再戒备。贺若弼趁机挥师渡江,陈国居然未曾察觉。隋军因此攻下南徐州。
“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习惯定势,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熟视无睹、深信不疑的心理,以假乱真。具体而言,也就是在外表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使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此反复伪装,使对方误以为这仅仅是虚张声势,而慢慢怠于警戒。这时即刻抓住对方的疏忽,乘虚而入,置对方于死地。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瞒得过则万事大吉,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
本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为(一)以假乱真蒙骗敌人。这是一种被优先采用的策略。就是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隐蔽起来。此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而且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收到很好的蒙骗效果。
(二)隐藏行迹自由行动。敌人总是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判断我们的意图,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进行攻击。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我们就可趁此有利的形势“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干涉。
(三)以公开行动混淆视听。将秘密的行动掩盖在公开的行动之下,把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秘密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不露出蛛丝马迹,所以我们以公开行动抛头露面,会使敌人失去警觉,这更利于我们实施计谋。
当敌人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时,我们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为(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怎样隐蔽,总难免会露出一定的破绽,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可依据敌人露出的破绽,顺藤摸瓜,见微知著,确定敌人的真实企图。绝不可被敌人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为对方为了隐蔽自己,总要戴上假面具,一旦发现敌人遮遮掩掩、鬼鬼祟祟,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寻根究底,揭开敌人的虚伪面纱。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考哪些证[图]
- 考研失利后,该不该参与春招?[图]
- 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吗[图]
- 理货员岗位职责是什么?[图]
- 做公关如何维护与媒体的关系?[图]
- 教师资格证合格证明有效期过了需要重考吗[图]
- 常用EXCEL函数公式,你掌握了几条?[图]
- 汽车修理工的职责是什么?[图]
- 多轮面试耗时费力,真的有必要吗?[图]
- 教师就业前景及形势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