鳣(zhān):即鲟鳇鱼。鲔(wěi):鲟鱼和鳇鱼的古称。《诗经·周颂·潜》:“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奁(lián):指盒匣一类的盛物器具。
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
都讲:古代学舍中协助博士讲经的儒生。
“蛇鳝”两句:事见《后汉书·杨震列传》:“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觽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续汉书》:晋司马彪撰,共八十三卷。《搜神记》:晋干宝撰,共三十卷,收集了大量民间传闻及鬼神灵异之事。
蠋(zhú):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色青,形似蚕,大如手指。《诗经·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后汉书》中说:“鹳雀衔三鳝鱼。”“鳝”字常常假借为“鳣鲔”的“鳣”字;世间的学者,因此就认为《后汉书》中说的是“鳣鱼”。据考证:魏武的《四时食制》里说:“鳣鱼像能盛五斗的盒子那样大,身长一丈。”郭璞注的《尔雅》中说:“鳣鱼长达二三丈。”哪有鹳鸟能衔住一条这样的大鱼,何况还是三条呢?鳣鱼又是纯灰色的,没有花纹。鳝鱼长的也不超过三尺,大的也没有三指宽,鱼身是黄的,上面有黑色的花纹,所以《后汉书》中的都讲说:“蛇鳝,是卿大夫官服上的装饰图像。”《续汉书》和《搜神记》中也说到这件事,两本书中都写作“鳝”字。荀子说:“鱼鳖?鳣。”《韩非子》、《说苑》都说:“鳣形状像蛇,蚕的形状像蠋。”都写作“鳣”字。假借“鳣”为“鳝”字,这种用法由来已久了。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
酷吏:指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
冀府寺:即天水太守官署。
较:明显,显著。
《后汉书》记载:“酷吏樊晔做天水郡太守时,凉州人给他编了首歌谣说:‘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江南地区的版本,都将“穴”字误写成“六”字。学者沿袭了这个错误,受到迷惑而没觉察。虎豹住在洞穴之中,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所以班超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怎么能去计量乳虎是六个还是七个呢?
《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肺。”此是削札牍之柿耳。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为“削”,王褒《童约》曰:“书削代牍。”苏竟书云:“昔以摩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云:“伐木浒浒。”《毛传》云:“浒浒,杮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腊”之“脯”,或为“反哺”之“哺”。学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亦为妄矣!此是风角占候耳。《风角书》曰:“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