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且、大丙,不用缰绳、马衔,而凭着善于驾驭闻名于天下;伏戏、女娲,不设置法令制度,而凭着最高的德行流传后世,为什么这样呢?它们已经达到了虚静纯粹的状态,而不采取苛烦之事。《周书》中说:“没有捕到野鸡,当转从上风去寻求,(说的是要顺应规律)。”现在至于像申不害、韩非子、商鞅的治理国家的办法,无异于拔掉树根,抛弃根本,而不去深究社会弊病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状,恣意制定残酷的五刑,实行苛刻的法令,违背了道德的根本,而却在锥尖刀刃那些地方去争利,宰割百姓,竭尽百姓大半之财,而却自鸣得意地认为得到了大治。这就像抱着干柴去救火,凿开孔洞而去止水一样。在井边植树而长出的枝条,容不得汲水的瓮子来碰撞;沟边植树而长的枝叶,也容不得小船去挤压,不超过三个月,一定就会死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盲目生长而没有考虑到地势的缘故。黄河经过多次曲折而到达大海,但水流不会断绝的原因,是昆仑山为它输送水源。洼地积水没有排泄开去,极目一望,广阔无边,一旦十天一月不下雨,就会干涸见底,因为它所接受的只是积水而没有源泉。就像后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之药,而恒娥偷吃了,奔上了月宫。后羿怅然失意若有所丧,没有办法再得到不死之药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不知道不死之药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因此说向别人求火,不如取燧打火;依靠别人取水,不如自家掘井。
第七卷 精神训
【题解】
何谓“精”、“神”?高诱题解中说:“精者,人之气;神者,人之守也。”“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而“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也指精神意识活动;“神”是以精气、气血为物质基础的,对人体起到守护的作用。本训的主旨,“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抚静其魂魄,不以物易己,而坚守虚无之宅者也”。本篇为《淮南子》养生论的核心。
本训研究了精神和形体的关系。指出“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和形体各有其自己的来源,而精神对形体的生命活动有主宰作用。“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心与神是人的精神,形与气是人的肉体。人的形体、精神、血气是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
在精神与外物关系上,《精神训》继承了老庄豁达和豪放的气魄,强调要以无为处世,不以外物累身,要养生以和,理性命之情,返太素而入于大通。指出要“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只有这样,才是“无累之人”,才是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序目有‘因以题篇’字,乃高注本也。”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